
路橋新青年|杜瑋:責任在肩,態度在心
【人物檔案:杜瑋,男,1988年生,中共黨員。2011年6月進入湖南路橋,先后擔任施工員、項目總工、項目經理,現任平益高速房建二標項目經理。】
傍晚六點,陽光開始收攏,杜瑋已經從平伍高速房建二標出來,準備趕往岳陽東風湖安置小區項目。走省道308,上武深高速,再上杭瑞高速,從平伍房建二標到東風湖安置小區項目,這條200公里的路線,是杜瑋最熟悉的“旅程”。
對杜瑋來說,東風湖安置小區項目是特別的存在,這個項目,他一待就是六年,如今項目到了掃尾階段,他想給它來個“華麗的結尾”;而平伍高速的房建項目,是“我開啟的全新征程”,我也想給它來個“漂亮的開始”。從全新開啟,到完美收官,杜瑋說,這是他經手的每一個項目必須要走過的歷程,“我從未懷疑這條軌跡,因為我相信,責任在肩,態度在心,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”。
▲建設中的東風湖安置小區
結緣路橋是責任與態度的再啟蒙
成為路橋人,杜瑋說這是“特別的緣分”,他本科所學專業是工民建,與修路建橋關系并不大,雖然所在的學校與湖南路橋不過幾百米之遙,而且每次出門必然會經過路橋大門,“大門口的兩座石獅,是我所有的印象,當時并不知道,自己會在有一天成為這里的人”。
一場講座開啟了杜瑋的路橋緣。2009年一個夏夜,杜瑋偶然走進學校的一個學術報告廳,“我都沒來得及注意講座的主題,就是覺得人多,就往里面走”,主講人是彼時湖南路橋的一位主要領導,在這場講座中,杜瑋第一次聽到“逢山開路,遇水架橋”八個字,也是第一次聽說湖南路橋還有房建業務,更讓他印象深刻的,是主講者不斷提及的“責任、擔當”。
“以前就是覺得這不過是一家企業,沒有想到在國家經濟社會建設中,湖南路橋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,那位領導的許多話,在現場讓我非常有共鳴”,杜瑋知道,這份關于“責任和擔當”的共鳴,首先源于家庭對他的啟蒙。
杜瑋的父親是一個經常需要上手術臺的外科醫生,“從小時候起,爸爸就經常跟我講手術臺上的故事,在故事的末尾,他總是要強調作為一個醫生的責任擔當,因為稍有不慎,就是人命關天的事”。所以,在父親影響下,杜瑋對責任感有著非常深刻的感悟。
“如果說父親是對我的最初啟蒙,我愿意把那次偶然聽到的講座,認為是對我的再啟蒙,讓我在即將踏出校門之時,重新體味到責任和擔當對于一個人的意義,高度的責任心,說到底就是一種工作態度,或者說工作狀態”。也是因為這樣的機緣,讓杜瑋對成為湖南路橋人,有了篤定的向往,出色的專業能力,和優異的綜合素養,讓他在畢業之后入職湖南路橋,并且從事與他專業非常對口的房建工作。
▲2022年,杜偉在平益房建項目施工現場
好的態度從善于學習開始
同許多優秀的路橋人一樣,杜瑋將善于學習視為站穩行業腳跟、進入工作狀態的必修課。入職11年來,杜瑋從未放松過日常的學習,從書本中學,從實踐中學,工作沒多久便取得了一建造價師、工程師等資格職稱證書。
在項目工作的頭幾年,杜瑋清楚地意識到,作為一名專業建筑師,要在自己領域內掌握主動權,除了會施工技術以外,還要會算賬,會算錢,會要錢。于是,在2014年,他主動申請前往岳陽市建設局建筑工程造價管理站進修學習,這段脫產學習的經歷,讓他全方位地掌握了房建領域的工作要領。
“我認為,學習是工作中最為公平的事,只要你投入了時間和精力,就一定會有收獲,而且,有些知識,在當時看著沒用,總會在恰當的時候發揮功用”。
前幾年建筑領域流行BIM技術,這種能集成建筑信息的新技術,雖然有著明顯的優越性,但還沒有廣泛推廣,杜瑋敏銳地意識到這種技術的前瞻性,主動去自學并熟練掌握這一新技能。2015年,在東風湖安置房項目的標前策劃中,他組織編寫策劃方案,利用BIM軟件模擬了項目建設全過程,當時一舉驚艷了業主單位,得到大家的稱贊和好評。
即便是在成為項目管理者后,他也從未放棄自己的學習,同時以言傳身教的方式,在項目內部營造學習氛圍。在任東風湖安置小區項目經理期間,項目上絕大部分員工都是才畢業一兩年的大學生,面對這種狀況,他給項目部制定了“實施一個項目,打造一個團隊”的目標,通過打造“學習型項目部”,幾年堅持下來,項目多人次考取一級建造師、二級建造師、中高級工程師等專業資格證書,有效地提高了項目員工專業技能素質。有同事說,“杜總有時更像是哥哥,他推推眼鏡就是告訴你要搞學習了,你想偷下懶都不行”。
“其實,善于學習,既是對工作負責,更是對自己負責,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,他是可以做好很多事的”,在日常工作中,杜瑋也將是否善于學習,作為考察員工是否優秀的基礎選項。
▲2022年 杜瑋在辦公室研究圖紙
高階的態度是要敢于擔當
房建直接關乎到民生,關乎百姓的安居。“都說責任重于泰山,我覺得這句話最適合我們這個行業”。
在進駐東風湖安置小區項目后,杜瑋發現,既定的設計方案雖然比較完整,但在未來住戶的體驗感上還有一些優化空間。為了不讓工程建設留遺憾,杜瑋的“倔”脾氣上來了,堅持要求進行工程變更,并最終說服了項目業主,進行了變更優化。
類似的情況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也時有發生。別人都說杜瑋太“擰”,可只有他自己知道,這種“擰”代表著責任,是對千萬戶購房老百姓的責任,“對于廣大普通百姓來說,一套房子,可能是一輩子的積蓄,或者說是一家人的積蓄,才能勉強買下來,我們必須對他們負責”。
“工程項目最初是為誰而建,最終就是要讓誰滿意”,杜瑋一直不忘公司領導的諄諄教誨。在工程建設中兢兢業業,施工過程中抓重點,工程質量上求實,安全生產上求穩,成本管控上求精,對合同、信息、現場三個方面進行重點管理。在東風湖項目施工過程中,有勞務隊伍的質量安全達不到項目要求,還說“我們以前都是這樣施工的”。面對這種情況,杜瑋毫不客氣地說:“在我們項目做事,就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標準來”。最后,這種“不退讓”讓該勞務隊伍只能按要求整改,打破了這些施工隊伍的“老規矩”。
正是因為杜瑋的嚴要求,項目建設期內,未發生一起質量安全事故,2018年東風湖安置小區項目以總分第二的成績順利通過國務院建筑行業“國檢”,為岳陽市建筑行業增了光彩。該項目2019年又獲得了“省質量標準化”“安全文明示范工地”雙標工地稱號。
近年來,建筑行業技術更迭相當快,對技術創新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“學會技術不是最難的,最難的是接受創新并主動創新,這個時候就要有破有立”,在東風湖安置小區項目策劃中,杜瑋通過前期調研、對比分析、造價測算等手段,摒棄傳統技術方案,提議采取“附著式爬升腳手架”“提升式卸料平臺”“超前止水帶”等諸多新工藝。
在當時,他的這一提議受到諸多質疑,杜瑋頂著壓力,跑遍長沙大大小小采取爬升式腳手架的在建工地現場。就是這樣求真務實、不斷創新的態度,杜瑋讓東風湖安置小區成為岳陽市第一個“提升式卸料平臺”、第三個采用“附著式爬升腳手架”工藝的工地,并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如今,他堅持過的那些新工藝已然成了工地標準配置,也為公司日后同類項目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。
六年堅守,東風湖安置小區即將面臨收官,“我不敢說它是我的代表作,畢竟,我的挑戰才剛剛開始。”現在,杜瑋負責的平伍高速房建二標,不同于此前相對成熟的純城市房建項目,“高速公路所在地遠離市區,人、材、機等資源的協調難度更大,但我篤信,強烈的責任感和主動作為的態度,能夠讓我應對任何挑戰”,杜瑋自信地說道。
▲建設中的平益高速房建二標
下一篇:路橋新青年|趙思楊:致青春的那次相遇 返回列表